在北宋当名医 第130节

类别:其他类型       作者:爱吃咸蛋黄     书名:在北宋当名医
    ……
    “大夫,你快给我瞧瞧,我这长了个瘤子,能不能去掉呀?”
    此时,坐到许黟面前的是个看着四十多岁的老妇人。
    老妇人穿着整整齐齐的旧衣裳,外面披着一件深褐色的窄袖衣,里面腰间围着雾蓝色腹围。
    她虽已上了年纪,但却梳着个高高的圆顶发髻,头戴赤红色头巾,左边插着两支雕花的木簪,右边别着朵紫色绢花。
    那个瘤子,就长在她撩起来的额鬓处。要是不拿开头发,隐隐约约的,便有些看不清。
    许黟让这位老妇人把头发再撩开一些。
    他见这颗肉瘤子呈现暗红色,表面看着粗糙,就让阿锦把带过来的手绢拿出来。
    许黟抽出一张手绢,缠在手指处,再轻压那肉瘤。
    只轻轻一碰,就感觉到这瘤子坚硬,表面比看起来的更加粗糙无比。而上面坚硬部分,暗红中带有黄褐色的结痂体。
    许黟皱眉问道:“阿婆,你可是抠它了?”
    “……”被换做阿婆的老妇人嘴角微抽,但一想到她额头处这颗瘤子,就心烦气躁,胸口起伏道,“之前去看大夫,那大夫用木片刮,想着刮下来。可把老身我给疼得呀,差些就被那臭老道害死。”
    她骂完那让她疼了好几天的大夫,然后面戚戚的想,要是这个年轻大夫不会治,她便重新回到吴大夫的队伍去。
    “许大夫,你可知道这瘤子是何物?”老妇人问。
    许黟道:“且伸手。”
    老妇人想了想,将手伸到许黟面前。
    许黟把完脉,又让她把嘴张开。老妇人听后,都一一地照做了,这流程她熟悉得很,见过的几回大夫,都是这样给她看病的。
    不过这年轻的大夫有些不一样,在看完这些后,又问了她好些问题。
    “素日里这瘤子可疼?”
    “不疼。”
    “可会痒?”
    “痒是不会,就是偶尔还是想要挠挠的,不挠难受。”
    “长了多长时间?”
    “约有数月了,好像是夏收那会就突然长了出来。老身我本也不在意,可这看着极其不美。”
    她素日里及其爱美,每日都要用梨花香膏梳头,这梨花香膏贵得很,她其他地方抠搜着,几个月攒着买一回。
    这次若不是将钱拿去买了梨花香膏,她也不至于跑来义诊堂看病。
    许黟问完这些,说道:“你苔薄白,脉沉弦,这疣体又不痛不痒,是热瘀互结。我给你开一方桃红四物汤,你拿回去后,服用到疣体干瘪掉落,就可停药。”
    说罢,他就开始给老妇人写药方。
    他所说的热瘀互结,用现代术语来说就是寻常疣。
    这疣体长出来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带有传染性,有些则是带有恶性,而在中医辩证里,这寻常疣也有数中归类。
    比如湿热血瘀证类型,风热毒蕴证类型,还有老妇人这种热瘀互结证类型。
    而许黟开的桃红四物汤是属于调经要方之一,出自于《医宗金鉴》。方子是由四物汤再加味桃仁和红花,这两味药都是活血化瘀,与四物汤的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四种药材结合,不仅活血,还可以养血补血、抗疲劳。[注2]
    因而这方子用在调经方面也是很好的要方。
    再者,老妇人的疣体是体内热瘀所致,可以服用此汤促进热瘀排出。
    许黟把药方写出来后,就打算交给身侧的阿旭。
    他顿了下,想到什么的提醒:“阿婆,服药时要少食一些热性食物。”
    “老身晓得了。”老妇人点头应下。
    许黟思忖片刻,又道:“这疣体恐需一二月才能掉落,得要耐心服药。”
    老妇人闻言,眼中一喜,高兴问道:“可会留疤?”
    “会留疤少许。”许黟看着她变了变脸色,加了一句,“可用菉豆研成细粉,加温水制成霜,涂抹在疤痕处,可祛疤。”
    这菉豆就是绿豆了,在孟诜的《食疗本草》中,有提到绿豆可以“煮汁饮,冶消渴,又去浮风,益力气,润皮肉。”[注3]
    它不仅消暑开胃,老少皆宜,还是美容养品,皮可清热,肉可解毒,多食一些绿豆好处不少。
    许黟就让她以菉豆煮粥,加少许盐。
    这下子,老妇人终于放心了。
    她高高兴兴地起身,朝着许黟道了万福,就喜笑颜开地跟着阿旭去后方抓药。
    后面的人看到她走了,立马上前对着许黟行礼。
    许黟让他坐下,问他可有哪里不适。
    问话时,许黟目光打量着这人,看着他穿着粗布短褐,不过三十左右的年纪,两手却布满粗茧。
    许黟的视线往上移动,落到他平平无奇,但带着憨厚笑容的脸上,眼里多出一些柔意。
    青壮低声说:“我这几月,每到夜里,就后腰疼得厉害,有时候卧在床上,翻个身都能疼醒。”
    许黟听他这么说,就让他伸出手来。
    中医看病“望”“闻”“问”“切”,虽“切”排在最后一位,但在看病的过程里也占据着很重要的部分。
    在联合其他三个步骤,才能更好的辩证病机,合理用药。
    许黟给青壮把完脉,得出他的脉象浮紧,再观起舌,见他舌颜色暗淡而胖大,上面舌苔白腻。
    于是,许黟便让他起身,对着他转过来。
    青壮不明所以,可对于大夫的要求,还是本能的听从。
    他起身将背部对向许黟,就有一只手扶在他的腰窝处。
    接着,许黟的声音响起:“你可是这里疼?”
    他言罢,手腕稍稍用力,就听得骨头发出一声闷响。
    随着闷响一起来的,是突如其来的痛感,毫无防备的青壮猛的抽着气,没忍住地喊了一声“疼”,声音还没落下,就又“哎呦”地短促喊出声。
    喊完,青壮有些不好意思地红了红脸颊。
    不过好在许黟没有继续再让他再叫疼,他收了手,用清水洗着手,一边跟他说话:“你这是风寒邪湿久郁不解,以往腰部可有受过伤?”
    “有过。”青壮点头。
    作为背朝天脸朝地的佃户,这腰时时弯着,直起来的时间都没有弯着长。
    许黟颔首:“这是郁气积滞日久,凝聚于腰腿及太阳经脉,是太阳太阴合病。”
    中医里的太阳太阴合病,就是腰间盘突出证了。
    青壮常年以一个姿势劳作,腰部又有挫伤,便更容易引起。
    许黟给他开的是麻黄汤合附子理中汤,这药方可以温中散寒,能先缓和疼痛,等第一阶段的药汤服用完,就可以切换成其他药方。
    例如,有个疗效很不错的常见用方,就是桂枝人参汤加味。
    只可惜,前一个药方,许黟可以私自给他开到月余的药量,但后一个药方就不行了。
    以青壮的财力,这太阳太阴合病,怕是没有银钱治好。
    别说花钱治病,就连服药期间,这青壮都不能歇息,然而这病怕劳作过度,哪怕喝药后不疼了,再如此劳作下去,余症依旧会复发。
    许黟叹了一口气,还是给他写下两个药方。
    ……
    与此同时。
    县城主街道,刘伯驾着牛车,带着自家几口人,兴冲冲地前往城隍庙。
    刘伯的老伴王氏就坐在他的右身侧的下首,好奇地四处打量着街道四周,见着县城如此繁华,微微有些不适应。
    王氏已许久没有进城来,看着街道两边摆摊卖吃食的老妇人,再看她,什么都不懂的老妪婆一个,就有些不自在地垂下脑袋。
    她的旁边,坐着两个年龄相差不大的汉子。
    一个是她的大儿子,一个是她的小儿子。
    在大儿子的左边,还坐着一个年轻些的妇人,模样秀丽,年龄不到三十。这妇人就是王氏的大媳妇林氏了。
    这林氏是同村人,嫁给刘伯的儿子后生了三个娃,这回跟着过来的,还有个四岁的小孩,就是她生的。
    他们一行人来到繁荣的城隍庙外。
    看着前方人山人海,都是一脸震惊和懵然。
    这人也太多!
    他们村有几十户人家,加起来都没有今日见到的人多。
    大儿子看向刘伯:“阿爹,我们现在怎么办?”
    “啥怎么办?”刘伯吹胡子瞪眼看向儿子,又看了看老伴他们,才缓了缓口气,说道,“行啦,这牛车进不去城隍庙,都下来,将牛车停到那边去。”
    他指向那里,已停了不少各色车辆。
    刘伯见状,心急地催促他们道:“快下车,快下车。”
    再晚些,就不晓得,能不能排得上他们了。
    第87章
    一行人走在拥挤的街道, 刘伯眼睛四处瞄着,一边叮嘱王氏他们:“你们等会先去粥棚里领粥,领了粥就来义诊堂找我。”
    说着, 他看向儿子们,“都晓得了吧?”
    “阿爹,我们晓得嘞。”儿子们点头如蒜,这一路上, 亲爹都叮嘱不下数遍了。
    大儿子想了一路, 还是摁不住好奇地问:“爹,我们没病没灾的, 为何也要去义诊堂?”
    刘伯扫他两眼, 给了他一个榔头, 说道:“积劳成疾懂不懂?你这一年到头都在地里干活,是头牛都要歇息,带你们来义诊堂, 那是为你们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