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类别:其他类型       作者:阿不不知道     书名:[武侠同人] 我在综武侠世界当姐姐
    后来很多人见女子学校的学生毕业后,获得的待遇和福利远比本地其他被雇佣的人好,又嚷嚷着让她男女都收。
    不过那时候月月都是并州牧了,他们嚷的声音再大,被月月一句驳回,也不敢闹得太厉害。
    有那么一部分原因是畏惧她州牧之名,但是并州远在天边,想也知道万一出了什么事,她也是鞭长莫及。
    最主要还是很多人从事海上贸易的人都偷偷豢养了许多好手,这在本地是一件彼此心照不宣的事。
    这其中尤以月月的手下最是能打,他们这些彼此有利益竞争的同行,基本上都挨过她手下的铁拳。
    更何况本地还有许多大族与月月是合作关系,有他们从中和稀泥,月月开办女子学校,又只招收女员工一事,就这么一直延续下去了。
    转眼间交州的女子学校已经为月月培养了不少人才,有的在她名下的产业工作,有的成为了她的海船的船员,有的乘着大船从交州远赴并州,成为她手下的官吏。
    听到士燮的问题,坐在椅子上的月月随意把玩着手指,漫不经心道:我觉得她们很好用,当然要多培养一些喽!怎么,不会连些女子都不愿意出给我吧?我还没说让你们派些男子过来到我这儿当兵呢。
    士燮嘴角抽搐。
    确实,若单论价值,这世道女子的价值确实远不如男子。
    交州主动归顺,既是为了躲避战火的侵袭,也是为了提前站位。他们心里也清楚,交州土地面积在十三州中不算小,但是战略位置实属一般,距离洛阳实在太远,打得最凶的那波人,估计得打到后期才会把注意力放到交州。
    虽然占据江东的孙家人近几年和交州联系颇多,但是他们连整个扬州都没有吞下,势力太小,交州暂时没打算把他们列入考虑范围。
    是送女子在本地上学打工,毕业的几年之后才有离开交州的可能,还是把青壮男子派出去为吕月军抛头颅、洒热血,本想诉诉交州辛苦的士燮在荀彧略有调侃的目光中,闭上了开这个口的嘴巴。
    以他对月月的了解,自己只要开口,她一定会提更过分的要求!
    行、行吧,那就在交州各处建女子学校吧,士燮选择退让,脸上却还带着难处,吕使君,你可知道,自从你开了那女子学校,当地的女子很多都选择去上学、工作、赚钱,这些年孩子降生的孩子都不知少了多少,人口减少,这事该如何是好啊!
    月月唔了一声,似想起了什么道:我怎么记得当初我招女子做工的时候,大家不都挺开心的吗?家里又多了个赚钱的人,县里的税收也增加了。我可从来没有限制过她们怀孕生子,至于为什么新生儿减少,你不要来问我。我们并州、凉州的出生人数这些年可是不降反增呢!
    旁听这些的荀彧只觉得自己太阳穴突突直跳,别人不知道并州、凉州的真实情况,这些年一直在统管并、凉两州内政的荀彧自问没有几个人能比他更清楚情况。
    还不是这几年战争四起,和其他州郡比起来,并州、凉州的安定程度不要太高。
    又因先前的黄巾之乱、董卓之乱,颍川有不少人跟着并州的军队前往并州,原本堪称文化荒漠的并州、凉州,现在也得到了文化的滋养。
    有水镜先生司马徽和蔡邕两人在,便足以吸引许多好学之士前往。
    所以战乱各州都有人迁至并、凉两州,另有吕布收拢的投降黄巾军也被打包送到两地。
    因此并州、凉州人口增长,出生率不降反增,主因在外来人口的不断加入,并不是没有受到女子外出求学、工作导致的成亲延迟带来的影响。
    有些地方的主官发现这种苗头,会第一时间阻止女子外出,或者制定强制性嫁娶生子年龄,但是月月作为这件事的发起者,自然不会这么做。
    可以说只要外面的战火不停,总有外来人口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吕月军,人口减少这件事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是月月亟待解决的问题。
    就连远离战火的交州,其实也就只有番禺县的出生率受到影响,甚至每次出海的船只归来,都会又生活在海外的外族人同归定居,其实人口总数并没有收到太多的影响。
    知道士燮只是在月月面前故意哭诉,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难,所以荀彧全程都默然旁观。
    第460章 三国梦飞将在54
    送别士燮之后, 月月也挥别荀彧,离开了荆州。
    比起刘焉仅占据益州就开始着手准备千辆天子车架的急切,目前也算拥有四州之地的月月倒显得过分低调了。
    离开荆州后, 月月并没有北上返回并州或者凉州,而是和士燮走了不同路,前往位于交州的番禺县。
    收到士燮代表交州前来寻她的消息的同时, 月月也收到了比交州决定归顺自己以外更好的消息。
    那就是她一直坚持派人出海做贸易的同时寻找的良种终于有了下落。
    几艘船相隔月余在番禺靠岸,纷纷报告了极好的消息。
    一艘船寻到了来自占城的早稻,此稻具有耐旱、适应性高、生长期短的特点。1
    另外的船只则找到了同样具备高产特性的玉米、土豆、红薯。
    东汉末年战乱不休,然而人们面临的困困难却不止于此,饥荒和瘟疫也接踵而至,以近乎疯狂的方式收割着人们的性命。
    百姓四散逃命,将依附在自己身上的病菌带往各地,月月所辖的并州、凉州早就频发疫病。
    所幸有月月拉着华佗和张仲景一直在进行研究,结合后世采用的诸多防治手段,基本上都能在疫病开始初起就得到遏制。
    不过因为疫病引发的各种病症增多,忧心百姓的张仲景便辞去了原本担任的雁门郡太守一职, 日日与华佗待在一处, 携手研究解决各种疾病的同时,加大对学生的培养力度, 使他们可以早日独当一面,为病人解除痛苦。
    由于人力始终有限,他们没有办法顾及大汉的所有疆域,又分出一部分时间着书立说, 将已经成型的治疗手段和药方写在书上, 通过月月遍及各地的商铺进行售卖,使得各地的医者都有机会阅读这些医书, 为病人解除病痛。
    吕石查阅吕家账本的时候,忍不住都对月月感慨:月姐,我发现你还是在赚钱的本事上技高一筹。
    为了能够让疫病的治疗手段在最短时间得到治疗,月月每隔三个月就会发布一版最新的华佗、张仲景的研究成果。
    出于能让更多人看得到、买得起的考虑,月月只给每本定价十文钱。
    这其实是完全亏本的买卖,但谁能想到因为加印次数太多,后期不仅回了本,还给月月赚了不少钱。
    早知吕石拿到的账本只是月月在这一部分赚到的钱,还有成本和分给华佗、张仲景的分成没有算进去。
    华佗和张仲景拿到钱的时候都有些懵,虽然他们都有着书立说的理想,但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还能靠这个赚到钱。
    两位大夫医者于仁心,并不想收下这笔钱,说是不如捐给贫苦百姓买粮、买药。
    不过月月提出了新的想法,他们三方出资,兴办专门的医术学校,招收更多的学生。如果后期犹有余力,还可以在各地兴建医术学校。
    人吃五谷杂粮,总免不了生病一事。
    只要大夫的数量增多、医术精进,病人的病痛才能更快、更好地解除。
    华佗和张仲景欣然同意,可以说除了对华张医科学校这个名字不是很满意外,其他都很合他们心意。
    那叫张华医科学校?月月又说了一个先前被她否决掉的名字。
    华佗和张仲景齐齐看向她:其实学校的名字不用带我们二人的姓氏。
    月月摊手道:以我的水平只能起成这样了,二位若是有什么好想法,尽管说出来。
    使君有文朗这般才华横溢的弟弟,为何如此张仲景对月月如此匮乏的起名水平大摇其头。
    华佗笑眯眯道:原先老夫一直想不明白,为何使君与奉先将军会是姐弟,现在倒是找到了一些证据。
    月月呵呵冷笑:别以为我没听出来,二位不就是嘲笑我没有文化吗?既然如此,这起名的重担就交给二位了。
    等到第二日,华佗和张仲景就将一张纸递给月月,上面是经他们讨论之后,由张仲景亲笔写下的名字:青囊学校。
    青囊是大夫存放医书的布袋,是他们医者身份的一个象征。青囊一词,直接指代了他们的身份,顺便还把学校的名字从六个字简化到四个字。
    疫病因为华佗和张仲景的联手,得到了极大程度的遏制。
    但是饥荒这种事,月月虽然拥有系统,但它也不支持大批量兑换粮食,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倚靠这个世界原有的物品。
    所幸月月在东晋生活过一段时间,记得东汉末年的饥荒发生的大概时间,早早开始布局出海寻找新的良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