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座下第一走狗 第478节

类别:玄幻奇幻       作者:十万菜团     书名:女帝座下第一走狗
    ……
    ……
    另一边。
    萧夫人从裁缝铺中走出,丫鬟还抱着几件包好的成衣,上了马车,一行人径直返回了昨日那个气派的院子。
    这里,原本是萧家产业,徐祖狄强行跟过来,蹭吃蹭喝蹭住。
    一群人才进入庭院,就瞥见一身华服公子模样的徐祖狄正在练拳。
    竟也有几分虎虎生风。
    萧夫人恢复低眉顺眼,人畜无害的花瓶形象,站在一旁默默观看。
    等打完一套拳,徐祖狄缓缓吐气,似笑非笑盯着神色寥落的萧冬儿:
    “怎么样,今日萧家主可叩开衙门的大门?”
    萧夫人沮丧地摇了摇头。
    徐祖狄哈哈大笑,脸上是不加掩饰的愉悦:
    “本世子早说过了,朝廷是不会让你们入市的,偏不信,怎么样?好好的家主不做,偏要去衙门口热脸贴人家冷屁股。”
    萧夫人轻轻叹了口气,似是认命:“世子说的是。”
    徐祖狄心情不错,忽然说道:
    “过一段时间,朝廷在湖亭开市,你去一趟吧。”
    萧夫人愣了下:“世子殿下您这是……”
    徐祖狄笑容得意:
    “既然朝廷不要你们,那萧家主就该明白,还是该死心塌地与我恒王府在一块才是。正好湖亭之会时,天下商贾,大族云集,你们便去做个表率,好教这帮人看清局势,知道该站在哪一边。”
    “……”
    萧夫人眼神古怪极了,但这情绪只存在刹那,便敛没,她微微躬身,意味难明道:
    “遵命。”
    ……
    ……
    京城越来越热闹了。
    若说昨日论学消息刚扩散,那今日,便已闹得沸沸扬扬,哪怕不读书人的人,都有所耳闻。
    国子监大门口。
    宋举人与一群同属“正阳学派”的读书人,几乎是被驱赶出来的。
    此举引得同伴一阵愤愤:
    “好一个国子监,堂堂正正辩不过,便教人驱赶我等!实在枉为读书人!”
    “就是!无非是一群蝇营狗苟之贼,心知辩不过正阳先生,便使出这等堵塞喉舌之手段!可是你们堵得住我们,却堵不住天下读书人悠悠众口!”
    “师兄师弟们,天色还早,且去城中几座文会去,务必为先生正名!”
    “同去!同去!”
    一群读书人慷慨激昂,裹挟着宋举人调转方向就走。
    四天后,董玄和正阳的论学才开始,但学问辩论场外舆论也是个重要因素。
    故而,这几日,那跟随正阳入城的一百余名弟子,便纷纷开始联络城中同窗故友,组织各种文会,提前造势。
    今天,他们进国子监造势,结果与一群学子吵的正热闹,却给国子监祭酒发现,命人直接赶出来了。
    宋举人裹挟在人流中,终归是五旬的老翁,不比年轻的学派师兄弟精力旺盛。
    斗了一场后,已经没了精神,只好摆手与其余“正阳学派”的人暂别,独自走过长街,回返客栈。
    宋举人这几日很亢奋。
    起初,他其实是准备将正阳先生送到京城就离开的,不久前经历公太仓案件后,他对朝廷上层的血腥纷争,是有一定警惕的。
    也并不很想卷入其中。
    但后头架不住其他师兄弟们都大声吵嚷绝对不退,很在意脸面的宋举人就给架住了……委实无颜说出要离开的话。
    便稀里糊涂进了城,等进城后,更是一派喧嚣,宋举人被狂热的读书人裹挟着,也生出一股为天下人匡扶正学,重塑礼法的豪迈来。
    简而言之,上头了。
    他甚至有种,前面几十年都白活了,读书一世,就该轰轰烈烈斗这么一场,为圣人学说宁死无悔的冲动。
    “老夫聊发少年狂……”
    宋举人走在长街上,心怀激荡,直到前方忽然出现了一个年轻人,朝他露出微笑:
    “宋举人是吧,我家大人有请。”
    第354章 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当宋举人被引领着,离开繁华的街道,走到隔壁一条清冷街巷时,看见了车厢里慵懒半靠半躺的赵都安。
    马车就安静地停在石板路上。
    挡风的车帘大大掀起来,赵都安手中还在翻看几册正阳先生注解的儒家书册,这会放下书本,露出微笑:
    “宋老先生,别来无恙啊。”
    在看到这位有“小阎王”之称的女帝红人瞬间,年约五旬的宋举人浑身一颤,心头那股热血,一下凉了半截。
    就好似隆冬时节,给人剥光了衣衫,兜头泼下一桶水。
    他嘴唇开合,略显嗫嚅道:“赵钦差……”
    赵都安一抬手,笑道:
    “莫要叫差了,本官回京后,就早不是钦差。唔,我走之后,太仓可好?”
    宋举人这才醒转,镇定了下精神,开始讲述后续。
    倒也没太多稀奇,赵都安当初离开后,知府孙孝准掌控全局。
    对其他参与银矿案的犯人逐一审问,并逐步深挖,整个府衙大牢一时间人满为患。
    宋举人身为涉案人之一,也被孙孝准叫去问了几次话,虽都全须全尾回来,但宋举人却亲眼目睹,府城里好几家比宋家庄底蕴更深的家族,都给知府打入大牢,抄没家产。
    这给安稳了大半辈子的老举人造成了极大冲击。
    之后,便是恩师正阳途径太仓,他前往护送。
    稀里糊涂进了城,也得知了高廉与王楚生的死讯。
    “一切安稳就好,”赵都安点了点头,一副与故人闲话家常的姿态,突地话锋一转,道:
    “听闻你追随正阳先生入京,这是刚从国子监回来?”
    宋举人凭空矮了一截,硬着头皮点头:
    “恩师入京,作为弟子,理应服其劳……”
    他很慌!
    虽有“正阳学派”这个身份护持,但见识过赵都安手段的他明白,这位想摁死自己,不费吹灰之力。
    “呵呵,不必紧张,”赵都安点破他心思般道:
    “正阳先生此来,虽向朝廷下了战书,但本官虽是武人,却素来对有学问的读书人很是尊敬,正阳先生大名,也是如雷贯耳。
    本想着亲自去拜会,但终归不便,呵,偶见宋举人你在这边,正好,本官读书有些疑惑,可否请举人解惑?”
    他晃了晃手里,正阳先生的代表作《六书章句集注》。
    宋举人怔了下,这位阎王爷截住自己,就为了请教学问?
    “老朽才疏学浅,不知赵大人有何疑惑?”
    赵都安笑问道:
    “何为正学?读书人为学为人当以何为正途?”
    就这?宋举人诧异,这个问题,恰是四天后的论学主题,他自然滚瓜烂熟,说道:
    “圣人有云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乃为德行。格物者,应当是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之意……”
    身为正阳弟子,这套理论,自是正阳学派的典型观念,也是大虞朝儒学界较为正统的理论。
    所谓的“匡扶正学”,并非标新立异,本就是溯本追源,重新将这套理论拿出来。
    赵都安露出恍然模样,旋即又愁眉苦脸道:
    “本官看这书上,也是这般说的。但前些日子,却又听了个别样的说辞,与这书本冲突,故而迷惑不解。”
    宋举人好奇道:“敢问大人听了什么说辞?”
    赵都安淡淡道:
    “哦,大抵是什么‘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之类的话。”
    见赵都安没有杀害他的意图,谈话又进入了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宋举人也放松了许多,闻言不禁笑道:
    “此等说法,着实……新颖。”
    他刻意用了“新颖”这个中性词,心中却是不屑的。
    世上有太多读书人,标新立异,喜欢搞一些新词,乍一听玄乎的话,为的无非是彰显自身,以求名声。
    宋举人读书数十年,对这种事见惯了,本能地看低,认为又是什么狂生故作怪异言语,以博人眼球。
    但碍于赵都安身份,不好贬低罢了。
    “赵大人,老朽只能说,以我读书多年所见,却不曾听闻圣人说过类似的话。”他委婉地道。
    “这样啊。”赵都安有些失望,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