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择天府暗藏牵制意许来春难掩离别情

类别:其他类型       作者:绮思妙想     书名:浮玉录
    疏影轩内,檀香袅袅。吴道时负手立于窗前,望着庭院中渐深的秋色,背影挺拔却透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凝重。吴灼坐在书案旁,面前摊开着备考的书籍,心思却已不在那些复杂的公式符号上。兄妹二人之间,弥漫着一种心照不宣的沉默,空气仿佛凝固了。
    最终,还是吴道时打破了沉寂。他缓缓转过身,目光落在吴灼身上,语气恢复了平日处理公务时的冷静与条理,仿佛在分析一份至关重要的战略情报:“灼灼,母亲南下疗养之事既定,择地便是首要之务。程老先生建议气候温润、远离是非。现有上海、香港、重庆、武汉四地可选。此事关乎母亲安危与小树前程,更需置于当前时局大局之下权衡。我的身份,决定了考量必须更为深远。”他拉开吴灼对面的椅子坐下,双手交迭置于膝上,摆出了一副正式商议的姿态。
    吴灼抬起眼,迎上兄长审视的目光。她知道,这不仅仅是选择一座城市,更是兄长在综合家庭需求、个人职责与党国战略后的一次关键决策。她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而客观:“哥哥请讲。”
    吴道时微微颔首,目光变得愈发深邃,首先切入当前最核心的局势焦点:“在分析具体城市之前,你必须对眼下南京面临的局面有所了解。五月签订的《塘沽协定》,虽暂时平息了长城一线的战火,但实则是我方巨大的退让。协定规定中国军队撤至延庆、昌平、顺义、通州、香河、宝坻、林亭口、宁河以南以西地区,??事实上承认了日军对热河及长城各口的占领,并将冀东大片地区划为非武装区。北平、天津已直接暴露在日军兵锋之下,唇亡齿寒,南京之危,迫在眉睫。”
    他语气沉肃,指尖在桌上轻轻划出一条无形的线,仿佛勾勒出那条屈辱的停战线:“日军陈兵华北,虎视眈眈。南京虽为首都,地处长江下游,无险可守。一旦战端重启,日军极有可能沿津浦路南下,或溯长江而上,直逼京畿。??南京,已非安全久居之地。??  政府内部,迁都之议早已暗流涌动,未雨绸缪,势在必行。此乃研判一切后方选址的根本前提。”
    吴灼屏息听着,兄长冷静的叙述让她真切感受到国势的危殆与那份“天子守国门”的压力已逼近极限。
    随即,吴道时才开始逐一分析备选城市,言辞间尽显军统站长对战略态势的犀利洞察与对党国利益的深层考量:
    “??上海。??”他首先吐出这两个字,语气冷峻,“孤岛繁华,却是危城。租界虽可暂避日军兵锋,然龙蛇混杂,乃日谍、共党、各方势力渗透角逐之核心漩涡,变数极大。我党国力量在此虽亦有布局,但过于显眼,母亲若居于此,安全受制于外人,绝非长久之计。且一旦国际形势有变,租界地位动摇,则首当其冲。从党国战略而言,上海并非理想的战略后方依托。”
    吴灼认真听着,脑海中浮现出林婉清曾向她描述过的上海喧嚣。她迟疑道:“上海西医先进,但母亲素喜清静,恐难适应。且哥哥既言局势复杂,安全确是首要顾虑。”
    “??香港。??”吴道时指尖轻敲扶手,“英国殖民地,暂享和平,气候宜人。优点明显:安全,宜居。但正因其为英国属地,我政府力量难以直接、充分施展。母亲与小树寄居外人篱下,终非上策。且香港偏安一隅,与内地抗战主体隔绝,若战事绵长,于小树感受国难、砥砺心志并非益事。从培养党国未来力量的角度看,此非最佳环境。”
    吴灼想到香港的遥远与陌生,轻声道:“香港安宁,但举目无亲,习俗迥异,母亲和小树难免孤寂。信息传递亦不便。”
    “??武汉。??”吴道时微微摇头,“九省通衢,华中重镇,眼下尚显平静。然其地处长江中游,水陆要冲,乃日军沿江西进必争之地!一旦南京有失,武汉必成下一目标。战略位置决定其必为未来战火焦点,绝非安稳之后方。母亲病体,岂能置于此兵危战凶之地?此议,不可取。”他的否定干脆利落,带着军事研判的果断。
    吴灼对武汉的“火炉”气候和战略要冲的地位亦有担忧,点头称是。
    最后,吴道时目光凝重,缓缓吐出两个字:“??重庆。??”  他的声音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笃定与深远考量,“山城重庆,地处四川盆地边缘,拥长江天险,四面环山,易守难攻。??基于对目前局势,尤其是南京所处险境的判断,高层研判及战略推演已趋明朗:一旦平津、沪宁等地局势彻底恶化,国府为持久抗战计,迁都内地势在必行。而重庆,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战略纵深,极有可能成为我党国政府西迁之地,即为战时陪都!??”
    此言一出,疏影轩内仿佛静了一瞬。吴灼睁大了眼睛,“战时陪都”这四个字的分量,连同兄长对南京危局的剖析,让她深感震撼。
    吴道时继续深入分析,语调沉稳而有力:“选择重庆,其利有五:一、战略安全无虞。蜀道艰难,日军陆路难侵,空军力量亦受制于距离与地形,可保长期稳定,为母亲提供最安全的静养环境。二、政治中心效应。若成为陪都,党国重心西移,必将汇聚全国精英,医疗、教育等资源会随之提升,对小树成长亦大有裨益。三、激发抗战士气。身处后方中枢,更能深切感受国难当头、同舟共济之氛围,于小树亦是宝贵历练。四、内迁便利。由北平经平汉、陇海、宝天、川陕诸线,虽路途曲折,但属国内通道,较之远赴香港,掌控力更强,安排更易。五、利于长远。无论战事如何演变,重庆作为大后方核心的地位将长期保持,可免日后再次迁徙之劳顿。”
    他稍作停顿,目光锐利地看向吴灼:“当然,其弊亦明显:气候夏热冬潮,于母亲病体确为挑战;初期物资或显匮乏,生活条件较之沪港艰苦。但权衡利弊,??从党国长远战略与家庭根本安全计,尤其是在南京前景不明、亟需稳固后方的背景下,重庆是唯一符合‘远离是非之地’且能与我党国命运紧密相连的选择。艰苦可以克服,医疗可以设法,但战略安全与政治环境,无法替代。”
    吴灼听着他条分缕析,尤其是对南京危局的判断和“战时陪都”的预判,让她深刻感受到他所处位置的眼界与责任。她之前的种种生活化顾虑,在如此宏大的战略布局与国家危难面前,似乎都显得渺小了。她努力消化着这些信息,轻声道:“哥哥深谋远虑,尤其南京……竟已如此危急。若重庆真成陪都,安全与长远确是最佳保障。只是母亲的身体,能否适应那边湿热的气候,还需格外仔细调护。”
    “此事我已有考量。”吴道时语气肯定,“会聘请经验丰富的医护随行,并提前在渝选址,务必寻一处相对干爽通风的居所。物资方面,我会设法通过特殊渠道保障供应。非常时期,需有非常之准备与担当。”
    他的分析冷静透彻,立足点高远,几乎无可辩驳。吴灼知道,于公于私,这确实是最具前瞻性和根本性的方案。她点了点头,低声道:“哥哥思虑周全,尤其是……对南京局势的研判和陪都之议,确是高瞻远瞩。重庆,应是眼下最合适的选择。”  同意之余,她心中对遥远的山城生出一丝复杂的敬畏,那将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地方。
    吴道时敏锐地捕捉到了她情绪的变化。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如炬,语气变得低沉而意味深长:“灼灼,择地重庆,非仅为母病,亦是??为我党国保留一份骨血,为家族寻一稳固根基。??  你要明白,我让母亲和小树先行入川,是未雨绸缪,更是……??为你我,乃至为党国事业,预留一条最为稳妥坚实的退路与支点。??”  他刻意加重了“退路与支点”二字,目光紧紧锁住吴灼,“北平局势,瞬息万变,与南京休戚相关。你执意留下备考,我应你。但你必须时刻谨记,你留在北平,并非仅为个人学业,更需敏锐洞察时局动向,尤其是关注南京方面的任何重大变化。若有巨变征兆,必须果断抽身,西行入川会合。届时,我不希望有任何迟疑,更不希望你被任何……不必要的个人情感所牵绊延误。”
    这番话,既是战略部署,更是严厉的警告。他是在明确告诉吴灼,她的留守是置于国家与家庭战略框架下的有限允许,任何脱离此框架的“个人因素”都是绝不容许的。
    吴灼的心猛地一紧。她听懂了兄长话语中深藏的告诫以及对南京——北平命运共同体的强调。她迎上那锐利如鹰隼的目光,感到一股沉重的压力。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镇定下来,清晰而缓慢地回答:“我明白哥哥的深意,也知责任所在。我会以大局和安危为重,密切关注时局,绝不会……因私废公。哥哥安排得周到,开春时节南下,确实稳妥。重庆……既是大局所需,我听哥哥的。”
    吴道时微微颔首,对吴灼的顺从表示满意,随即话锋一转,提到了年仅十一岁的幼弟吴树:“至于小树,你也不必过分担忧。树哥虽年幼,但这段时间,我并未放松对他的管教。”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严苛的意味,“除了学校的课业,我每日清晨皆督促他练习拳脚筋骨,强健体魄;晚间亦要求他诵读《曾文正公家书》,习字静心。??乱世立身,需有自保之力与沉静之心。??  此番南下,路途艰险,定居新地,亦需坚韧意志。我让他提前历练,正是为此做准备。到了重庆,我会安排他进入当地中正中学,并请专人继续加以督导,文武兼修,断不会让他荒废了。”
    吴灼听着兄长对幼弟的安排,心中滋味复杂。她深知兄长训练小树的严苛,那绝不仅仅是强身健体那么简单,更像是在按照某种特定的标准培养一个接班人,或者说,一个能在乱世中生存并忠于家族的战士。她看着兄长冷峻的侧脸,轻声道:“哥哥为小树费心了。只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训练之余,也望哥哥莫要过于严苛。”
    “玉不琢,不成器。”吴道时语气平淡,却带着金石之音,“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对他严格,才是真正的爱护。”
    吴道时凝视她片刻,他缓缓靠回椅背,语气恢复了平常的淡漠:“具体行程,我会从此刻起便开始周密筹划。你这段时间,多陪陪母亲,也帮小树适应……未来的变化。你的功课,亦不可荒废。知识,在任何时候都是力量。”
    “是,哥哥。”吴灼轻声应道。
    吴道时不再多言,起身离开了疏影轩。脚步声渐远,吴灼独自坐在案前,久久未动。窗外,秋意更浓,明年春天的离别似乎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