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29节

类别:其他类型       作者:桃花露     书名: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路过的时候沈宁很想去逛逛,她前世就爱逛书店,一逛好半天。
    她怕自己一逛就停不下来,还是先去铁匠铺。
    一踏进铁匠铺就被一股热浪扑面糊来。
    铁匠铺里面很空阔,中间一个木架子上放着大铁砧,里面角落有熊熊燃烧的炉火,几个光膀子穿短裤戴着皮围裙的壮汉正在干活儿。
    一个精瘦却干练的老头儿左手握着大铁钳子,钳子夹着一块烧红的镰刀状的扁铁块,右手握着小铁锤,叮一下,旁边的壮汉就双手抡大铁锤,“铛”一下跟着敲过去,很快就叮叮当当敲打起来。
    另外一个汉子则夹着打制好的铁锄头往旁边的油水混合物里淬火,滋啦一阵白烟儿冒出。
    入门处靠墙有一排木架子,上面挂着各种打制好的农具,下面还有一个木柜子,上面也摆放着一些不宜悬挂的铁器。
    看到沈宁过来,一个大汉跨步过来,瓮声瓮气,“这位大嫂,买什么?”
    沈宁擦了擦被熏蒸出来的汗水,提高声音道:“有现成的铁锅吗?家里没锅吃饭了。”
    这年代买铁锅需要订制,有些农具也需要订制,只有常用的锄头镰刀柴刀这些才会摆着卖。
    偶尔的铁匠也会提前做好常用型号的锅放在那里卖,也有别家付不起尾款的也会摆出来继续卖。
    沈宁想碰碰运气。
    大铁锅没有现成的,倒是有一口双耳小铁锅,也是铁水浇铸的,不是现代那种精铁锻打锅。
    深一揸,口阔一尺两寸左右,比现代家用炒锅大一圈,深一倍。
    很适合农家使用。
    农家过日子大铁锅和小铁锅都必备,大锅蒸馒头包子、煮大锅豆子做酱块、煮豆浆做豆腐什么的,小锅就是炒菜炖菜热饭等。
    当然都不便宜,大锅将近三尺的直径,和沈宁现代吃的超大号农家地锅鸡那个铁锅差不多大,直径有一米。
    大锅要180文,小锅90文。
    一亩地一季豆子能收一石左右,一石也就卖个580文左右。
    说实话真的不便宜,怪不得有些人家连口铁锅都没,一直用泥锅、砂锅煮饭。
    沈宁试着还价,“师傅,我买一口大锅一口小锅,能不能便宜些?”
    那壮汉瓮声瓮气道:“你这嫂子恁不识趣,铁家什儿都是官府定价,又不是俺们说了算,你买多了俺们还得跟官府报备多收你税呢。”
    这些人服务态度就是如此,沈宁也不恼。
    她又问有没有大的锅铲子。
    大的锅铲子既可以用来炒菜,还能当瓦刀抹墙,又能蹲在菜畦栽菜用,用途多多,家里得备一个。
    太穷,她不得不想尽办法节省,尽量一物多用。
    男人从柜子里掏出一个半尺多长的铲子,没有装木柄,得自己装,这属于木匠活儿铁匠不管。
    铁铲子竟然也要45文!
    沈宁忍不住用了量比法儿,一个锅那么大,用那么多铁,90文,一个铲子就要45文。
    真黑啊。
    男人瞥了她一眼,看她神情就知道在嫌贵,他心道铲子是锻打的不是浇铸的,有韧劲,结实还不脆,当然贵!
    可他一个字也不说出来。
    沈宁叹气,没辙,只能买。
    她悄悄数了钱拿出来放在柜台上,小铁锅和大铲子以及大铁锅的定钱。
    一共225文,好大一堆!
    钱叮叮当当给出去的时候她的心也跟着直抽抽。
    男人给她一个烙着铁锅图样的小铁片,让她过两天拿小铁片来取锅。
    沈宁拿着小铁片翻来覆去看了看,怪好玩儿呢。
    她把大铲子放进背篓里,铁锅则用麻绳捆在背篓上面。
    要走的时候那男人突然道:“这样吧,我送你一把小刀片。”
    铁匠铺别的没有,就是铁多,他们也会自己打制一点小东西。
    他这里就有一些用铁片开刃做的小刀片,随手送一把。
    沈宁眼睛一亮,刀片好啊,家里有个刀片切小东西方便,否则什么都用大菜刀、镰刀的可不方便。
    男人把刀片翻出来,是长约三寸宽约两指的开刃铁片,看着挺锋利的。
    沈宁:“谢谢铁匠大哥。”
    男人被火炉烤得黝黑的脸庞瞬间红了。
    沈宁已经背着背篓和锅转身走了。
    买了锅,她是不是还得去买块肥肉开锅啊?
    这年头和五六十年代差不多,大家都喜欢肥肉,因为肥肉香,瘦肉柴。
    既然要买肥肉开锅,那是不是买块五花肉回去做红烧肉?
    吃红烧肉得就大米饭或者用馒头夹着吃才行,就豆饭就不美了。
    沈宁心里盘算着,算了,现在还没搬家,住在一起炖红烧肉太刺激了。
    之前刺激吴秀娥是为了分家,已经分完家就没必要刺激,那样没好处。
    还是等搬家以后再改善吧,锅也等搬家以后再开,到时候大锅小锅一起开。
    离开铁匠铺路过书肆她往里看了一眼,见有几个穿长衫的书生在里面看书选书,她甚至耳尖地听见门口书肆掌柜算账说三两二钱银钱。
    沈宁:!!!
    现代商家赚女人和孩子的钱,古代商家就是赚读书人的钱。
    读书人的钱是真好赚。
    出手就是几两几两银钱。
    而普通庄户人买盐那几个铜板有时候都捉襟见肘。
    沈宁快步绕过书肆往对面的宋记布庄去,生怕不小心走进书肆被宰。
    、
    宋记布庄是原主小姑子婆家的生意。
    不过以前原主从来没到过镇上,自然也没到过宋家布庄,倒是吴秀娥时常来逛逛,不是买棉花让婆婆织布就是过来送棉布。
    原主听小姑子有一次跟裴母抱怨,好像嫌弃吴秀娥每次买棉花要便宜几文钱,卖棉布又想多要几文钱,连累她被人说嘴笑话。
    可裴母也没辙儿,她管不了吴秀娥。
    吴秀娥甚至还想拉她当挡箭牌去宋记布庄占便宜呢。
    裴母日常怕吴秀娥,就这事儿没松口,每次吴秀娥说她都闷不吭声,不配合。
    沈宁知道宋家是怕小姑子娘家来打秋风的,不过原主没来过镇上,布庄伙计应该不认识她。
    再说她是来买棉花的,不是占便宜的。
    她坦坦荡荡地走进布庄。
    结果一进门她就感受到了监控摄像头般精准的目光,带着审视、戒备甚至鄙夷,还伴随着窃窃私语。
    其实他们做的并不明显,可她天生敏感,能第一时间敏锐地觉察这是针对她的。
    哇靠,这是……认识她?
    宋家这么敏感的,这是让家里伙计把裴家人都认全了,生怕他们来打秋风是怎的?
    记忆里原主和裴二郎也没来打过秋风啊,至于吗?
    沈宁略一思忖就明白了,记忆里小妹夫每次陪小妹回门都会带两个下人。
    那些下人每次都不一样。
    看来那是宋母打发下乡认人的。
    记忆里原主对小姑子怨气很大。
    小姑子裴云生得十分娇俏貌美,一次在河边洗衣服被下来饮马洗脚的宋福瑞一见钟情。
    宋福瑞说非她不娶,火速回家找老娘上门提亲。
    虽然他娘看不上一个村里的黄毛丫头但架不住儿子喜欢,还是最宠的幺儿,也只能答应请媒人去问问看。
    结果一问,裴小娘子的婚事不由爹娘做主,竟然是大哥大嫂说了算。
    那时候裴端和吴秀娥想把她嫁到县城大户或者县衙某位官吏家里,这样也能给他谋个好处。
    可他只是一介普通的童生,既没有让人惊艳的才能,也没有丰厚的家底,要想巴结县里有头脸的人物自然没那么容易。
    他发动自己一切人脉关系,通过师长引荐介绍,想把小妹嫁入实权人家。
    这时候宋家上门提亲。
    他嫌弃宋家一介商户,不配和自己童生家联姻,直接拒绝。
    很快他就发现之前有意向的几条路子都断了,大家一副认定他要和宋家联姻的架势,还笑着恭喜他和宋家结亲,要喝喜酒。
    裴端自然气得要命,几番折腾最后不得不同意将小妹嫁入宋家。
    他打听着宋父出去和他认识的人喝了几次酒,他的那些路子就都断了。
    他自然认定是宋家捣鬼。
    宋家虽然只是商户,可官商勾结,本事肯定比他大。
    他只能答应。
    之后宋家上门提亲给了丰厚的彩礼,同时明确指出彩礼要当嫁妆陪送回去给小两口过日子用,不容许裴端夫妻截留。
    宋母的意思很明确,她有的是办法对付裴端,让他做个安分大舅子。
    可给裴端夫妻俩气得不轻,不但没从小妹出嫁中获得好处反而受到莫大羞辱,一度不想跟小妹夫家来往。
    但是宋母表面做得到位,那场婚礼也相当给裴家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