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类别:都市言情       作者:易小谷     书名:村里发夫君?我一文钱买了个摄政王
    顾喜喜大惊。
    师父究竟闻到什么了?心回电转间,她已经把所有的可能性想了个遍。
    药味儿?
    血腥味儿?
    死人味儿?
    可她为了安全起见,叫何景兰跟石头回来之前,已经把散落的毒药与混着血的浮土扫起来了。
    之后更是为了彻底去味儿,泼水扫了两遍,最后洒上祛味避秽的艾草水。
    就这还能发现吗?
    顾喜喜心里闪过这么多念头,现实也不过是一两息的时间。
    只见老郎中眉心展开,竟然欣慰地笑了。
    “本来我还想今天回来说这件事的。”
    “但你已经有了这个意识,甚好。”
    哈?顾喜喜、何景兰疑惑地看了眼彼此。
    何景兰无声地询问,“怎么回事?”
    顾喜喜摇头不知。
    老郎中还在继续往下说,“疟疾,咱们的师祖早就发现,蚊虫会在人之间传染疟疾。”
    “可能是因为蚊虫吸血过程中所致,但具体原因……还有待探究。”
    “喜喜,你洒艾草水驱除蚊虫,虽然效果轻微了些,但你能有这个意识,正好与为师不谋而合啊。”
    顾喜喜一怔,疟疾?驱蚊?
    她恍然,“哦……是啊,夏天是应该防蚊子。”
    何景兰也松了口气,好奇道,“姜老为何突然想到疟疾?可是今日的病患有何不妥?”
    老郎中说,“今日的病患倒不要紧,就是夏季胃肠不和,吃两剂药就好了。”
    “可我在他家吃饭时,听他母亲说起娘家村里的一个亲戚,倒是得引起警觉。”
    “大暑天的别人都嫌热,他却一个劲打摆子,翻箱倒柜寻厚棉被出来裹着。人都出汗虚脱了,他还是发抖,渐渐地起不来床,没过几日人就没了。”
    何景兰失声道,“这不就是打摆子吗?”
    这种病她也有所耳闻,打摆子的人只出现在夏天。
    有些人把这病当作中邪,跳大神喝符水。
    可最后十有八九都没治了。
    老郎中颔首,“我听着症状,像是疟疾。”
    “不过据说那村里再没人得同样的病。”
    “或许不是疟疾,又或许幸运点,没从他身上传染其他人。”
    说到这儿,老郎中精神十足道,“我得去配一剂驱蚊的药,单纯用一味艾草煮水,效果远远不够。”
    何景兰赞同,“不只是防疟疾,被蚊子咬也很讨厌的!”
    顾喜喜心头有些隐隐不安。
    她知道古代疟疾尚没有特效药,史书中也有记载疟疾大流行的惨状。
    可通过血液、母婴传播,致死率很高。
    何景兰敏锐地察觉顾喜喜情绪的变化,安慰道,“喜喜别担心,未必就是真的疫病。”
    “你没听姜老说么,那个村子里并没有其他人再染上。”
    顾喜喜朝她笑了笑,“我没事。”
    除了母婴,疟疾并不会人传人。
    比起其他在人类之间快速蔓延的传染病,疟疾就要可控多了。
    就像老郎中说的,这个病未必会在本地形成大范围传播。
    不过顾喜喜还是要防患未然才安心,灭蚊防蚊从自己家做起。
    她边盘算着,说,“家里的窗纱该加固了。蚊帐都是新换的,没问题。”
    “剩下就是房门口这个漏洞,只有门帘不够严实,必须做几个纱窗门才行。”
    夏天屋里热,白天人在屋里紧闭房门,肯定闷热的受不了。
    纱窗门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既防蚊虫老鼠,又不妨碍通风。
    家里还有春天时糊窗纱剩下的料子。
    量尺寸、裁木条、钉边框、装合页……
    何景兰在旁边给顾喜喜打下手,帮忙扶东西、递东西什么的。
    第一个纱窗门即将完成时,张婶踏着夕阳余晖回到了家。
    她身上还有淡淡的酒气,晃了晃手中一根枯黄弯折的小苗。
    “喜喜,你帮我瞧瞧这个是怎么了?”
    顾喜喜抬头望去,“荞麦苗?”
    比起她手中正在干的活儿,还是专业对口的东西,让她更加游刃有余。
    “这是荞麦的立枯病,通常发生在抽苗之后。”
    张婶说,“还真是病了啊。”
    “赵媒婆种的荞麦,一片小苗苗突然变成这样了,她看其他的苗苗也渐渐有点泛黄,连声说保不住了,今年恐怕吃不上荞麦面,心焦得很。”
    “这顿酒喝着喝着,最后变成我陪她喝闷酒了。”
    顾喜喜了然,微笑说,“能治。”
    张婶欢喜道,“当真?”
    顾喜喜颔首,“除了您手里这种已经没救了,其他的还来得及。”
    张婶骄傲道,“我就跟那婆子说,拿给我家喜喜看一眼,兴许不至于绝收。”
    顾喜喜低头继续钉钉子,“我之前配的药还有,等会拿一包,您去送给她。”
    “兑水就能用,用法用量都写在上面。”
    “那赵媒婆会写花名册,应该识字吧?”
    张婶笑道,“她跟我一样,不认识几个字。”
    “册子是她让村里读过书的人帮忙写的。”
    “不过没事儿,她再让那人念给她听就行了。”
    张婶还有些酒意,此刻就想找人说说话。
    于是她在旁边坐下了,接着叹道,
    “赵媒婆最看重那半亩荞麦,本也是有缘故的。”
    “成日看她笑呵呵到处给人说媒,哪知她心里也酿了一汪苦酒。”
    何景兰很捧场,“哦?种荞麦还有故事?”
    第242章一个主角线之外的故事
    赵媒婆,原是二十多年前从更北边的山沟逃荒出来的。
    因为时间久远,她记不得自己老家在何处,也算不清具体哪年逃出来的。
    她不知道父母本姓什么,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名字。
    只知道自己是家里第二个女孩,爹娘都喊她二丫。
    那年二丫刚满十二岁,穿着破衣烂衫,黑瘦的就剩一副骨头架子。
    她倒在官道边动弹不得,半日过去了连个人贩子都没招来,饿的只剩下一口气时,才遇到了一个好心的青年人。
    姑且叫这个青年老赵。
    姑娘太瘦、太虚弱,老赵背了她几次,她都从他背上滑下去。
    没办法,老赵只能将她抱起来。
    老赵抱人的姿势很奇怪,他不肯将小姑娘搂在怀里抱,而是双手托着她向上平举,像是抬着一张桌子似的。
    这样一来当然更加费力,让老赵走起路来有些奇怪的僵硬。
    看见二丫睁开眼睛,老赵笑道,“你这是饿了多久?抱起来轻飘飘的,我一点儿也不累。”
    老赵长相并不俊朗,笑起来甚至有些憨憨的。
    可那一刻,那个笑容偏偏就烙进了二丫的眼中。
    二丫看着这个陌生人,心里并不害怕。
    她不知道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要把她带到什么地方去。
    对她而言,还有什么比活活饿死更可怕呢?
    至少目前她知道自己得救了,也许很快就能吃到东西。
    老赵却安慰二丫,“你别怕,不是坏人。我叫赵雷,就住前面赵家坡村,我家还有个老娘,她人很好的。”
    二丫看了眼老赵,心想,他应该是嫌弃她身上腌臜,怕弄脏了他干净的衣服吧?
    待进了村子遇到人。
    得知赵雷救了个快饿死的小姑娘,有人也奇怪于他抱人的姿势。
    “雷子,你这么一路举着不累吗?”
    赵雷憨厚一笑,“毕竟是个姑娘家,总要避嫌,免得坏了人家名声。”
    二丫一怔,他并不是嫌弃她吗?
    那人打量二丫,嫌弃道,“又脏又臭,瘦的连个人样儿都没了,谁能看得出她是个女人?也就是你瞎讲究!”
    赵雷也只是憨憨的笑。
    赵雷家只有个守寡多年的老母,母子俩多年来守着两亩薄田过日子。
    赵母的身子常年不好,赵雷却是村里出了名的孝子,免不了为母亲求医寻药,以至于原本就不宽裕的生活更加紧巴。
    好在赵雷有个跑山的本事,偶尔寻得一些野蜂蜜、蜂花粉之类的,卖掉了总算能补贴些家用。
    赵母看见二丫,没多话就让儿子把人放到她炕上。
    赶紧煮了半碗稀面糊,特意调了一勺蜂蜜进去。
    赵母坐在炕沿上,亲手给二丫喂饭。
    久违的食物香甜,让二丫止不住一口接一口吞咽,眼中满是迫不及待。
    赵母笑着说,“慢慢吃,你饿太久了,前几次不能吃的太快,也不能多吃。”
    二丫很乖巧,她瞅了眼赵母,放慢了吞咽的速度。
    赵母问,“丫头,你叫啥名儿啊?”
    二丫摇了摇头,彼时她并不知道人是要有名字的。
    赵母露出悲悯之色,“哎,可怜的丫头,吃吧。”
    吃完了面糊,赵母让赵雷出去,她给二丫清洗擦身,又换了自己的衣裳。